今天是:

科研精英

精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精英 >> 精英 >> 正文

赵旭东

发布日期:2023-05-26    作者:     来源:     点击:

赵旭东 职 务:教授

研究方向:建筑节能技术

所属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学位:教授 学科领域: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简介:

教育经历:

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

学科:建筑设备及可再生能源专业

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

学科:建筑热能工程

本科,太原理工大学(原太原工学院),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

学科:建筑设备及环境工程(暖通空调)

工作经历:

教授(2009年10月起),低碳技术(社会)教授,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能源及可持续发展学院

讲师(2005年1月 - 2009年9月),可再生能源技术讲师,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

研究员(1999年6月 – 2004年12月),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

访问学者 (1997年11月 – 1999年3月),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

副教授 (1995年 – 1998 年),太原理工大学

讲师 (1988年 – 1994 年), 太原理工大学

经理(1993年 – 1997年),山西迪森新技术研究所

代表性成果:

我现任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能源及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低碳(技术)社会学科首席专家、同时也是建筑设备技术,可再生(持续) 能源技术,能效技术及污染控制技术方面的专家。我共参与了33项由欧盟,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 英国贸工部,中英创新计划,英国低炭技术基金会及中英工业界资助的项目。我现在正在承担一有欧洲及中国12所知名大学及8个企业参加的大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一欧盟居里夫人研究项目、一中英创新计划项目、一欧盟建筑工业联合合作项目、及若干英国研究基金会及中国企业资助的项目。近年来,我共指导过11名博士生和5名博士后。在过去的5年里,我获得超过150万英镑的科研经费。我已在国际著名可持续能源及建筑技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近70篇论文、 参与编撰英国教学用箸作一部、 获专利两项。我主持过若干国际学术会议包括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中英可持续能源及建筑技术高峰论坛。我被邀请作为2011年国际低碳地球峰会的分会主持人及主题发言人、国际工业过程能量管理年会科技委员会委员。我是国际可持续城市及社会杂志的编委、香港政府研究基金会外部评审人、中国留英环境及资源学者协会负责人。我同时也是若干著名国际杂志包括‘应用热工程’ 、‘应用能源’ 、‘建筑与环境’、‘国际低碳技术’及 ‘能源利用及转化’ 的主要论文评审人。我与清华大学等中国著名大学有紧密的科研合作。近年来,我多次受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邀请前往做学术讲座。

我已经在建筑设备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能效技术领域取得若干国际领先的成果。由欧盟及中英创新计划资助的 ‘新型露点空调技术的研究’ 获得突破性进展。该技术可避免使用传统的以电为动力的机械压缩式制冷系统,因而可大大地节省空调系统电能消耗、减少化石燃料的用量及相应的碳排放强度。系统的能效系数高达20以上,是传统空调系统能效系数的6至8倍。与美国Coolerado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相比,其湿球及露点效率高出5%以上。是目前世界上能效最高的生态空调设备。该技术已获发明专利(专利号:PCT/GB2009/002276)并成功地转让给广东东莞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目前即将投入批量生产。

我在微型热管及环式热管的研究中已获得突破性进展。现已研发出一种新型汽液分离式微型环式热管并用于太阳能阳台热利用项目中。理论模拟及实验室测试表明该热管技术和常规热管相比可提高热传递速率15%以上。该技术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并可用于中国许多大型太阳能热利用项目中去。拟于一至两年内申报国际专利。

我在微型太阳能热电联产系统的研究中也已获得重要成果。我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一项由欧盟资助的‘微型太阳能热电联产装置’的项目。该项目首次开发了5kW以下的可用于家庭的太阳能热电联产装置。该技术目前仍在进一步完善。我现已获得欧盟的资助与中国科技大学一起来完成此项工作。

我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冷却及余热利用的研究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已全面研究了利用光伏热驱动的热泵技术的特性,并成功地将热管技术引入此系统中来。该技术可将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由原来的20%提高至70-80%。 作为对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现正在与上海太平洋能源中心一道开发一由微型毛细环式热管及光伏电池板相接合的热泵系统,并已获得部分理论成果。目前,我正在申请一由欧盟资助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6百万欧元)开发一利用相变流体来冷却建筑用光伏电池板并同时驱动建筑供热、通风及再发电的大型综合系统。

我现在正在申请英国及欧盟资助开展微波空气除湿、太阳能光电、热电一体化及太阳能热泵项目。这些技术将会非常广泛地应用于未来广东的发展中。我将利用14年的国外工作经历及10年以上的国内工作经历所积累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在新的岗位上发展拥有国际水准并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方向及领域。

2.请列出您曾领导或主持的重要项目(级别、经费总额、参与人数、本人具体职位和任务)

(1)欧盟科学技术委员会 , R & D in Sustainable Building Energy Systems and Retrofitting, 2011年1月 – 2014年12月, 197,400 (638,400)欧元, 项目负责人, 参与人数 - 5 人

(2)欧盟科学技术委员会, Investigation of a Novel Dew Point Cooling Heat and Mass Exchanger for Air Conditioning of Buildings in Europe, 2008年10月 – 2010年9月, 180,000欧元, 项目负责人,参与人数 - 2 人

(3)欧盟科学技术委员会, PV/hp generation, Sep 09 – Aug 11, 180,000欧元, 项目第二负责人,参与人数 - 3 人

(4)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 Building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Programme for Office Building in Central London, 2006年4月 – 2009年3月, 72,664英镑, 项目负责人,参与人数 - 2 人

(5)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 Effect of shape-changing e on the performance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pipes, 2005年9月 – 2008年8月, £72,664英镑, 项目第二负责人,参与人数 - 3 人

(6)英国贸工部, Innovative Ventilation/Low Energy Cooling Systems, 2006年12月 – 2009年3月, 190,000英镑, 项目第二负责人,参与人数 - 2 人

(7)中英创新计划 (英国方), A novel dew poi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2009年3月 – 2010年2月, 70,000英镑, 项目负责人,参与人数 - 3 人

(8)中英创新计划 (英国方), Feasibility study of novel dew point cooling technology for UK/China building Air Conditioning, 2008年7月 – 2008年12月, £15,000英镑, 项目负责人,参与人数 - 3 人

(9)中英创新计划 (英国方), UK-China workshop in sustainable cooling technologies for Buildings, 2009年3月 – 2010年2月, 15,000英镑, 项目负责人,参与人数 - 3 人

(10)中英创新计划 (英国方), A Novel Photocatalytic Mop Fan Air Cleaning System for Office Environment, Dec 08 – Nov 09, £70,000, Co-Investigator (项目第二负责人),参与人数 - 3 人

(11)欧盟建筑工业联合会, A High Performance Vacuum Pipe Windows, Sep 2010 – Mar 2011, 16,000/ 56,000英镑, 项目负责人,参与人数 - 3 人

(12)广东科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露点空调器的最佳化研究, 2010年6月 – 2011年5月, 65,000英镑, 项目负责人),参与人数 - 6 人

(13)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及上海太平洋能源中心, A Novel Zero (Low) Carbon, Building Integrated Solar/Air PV/c-l-h-p Heat Pump System, 2010年10月 – 2013年9月, 60,000英镑, 项目负责人,参与人数 - 2 人

(14)EoN (欧洲电力公司), Rresearch programme towards Sustainable Building Technology, Dec 2006年12月 – 2009年12月, 56,000英镑, 项目第二负责人,参与人数 - 2 人

(15)英国诺丁汉大学, Optimal study of the heat and mass exchanger in an innovative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2006年6月- 2007年5月, 11,000英镑, 项目负责人,参与人数 - 3 人

(16)英国HEAT公司, Investigation of control strategies for a novel domestic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nabling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orage and deployment of energy for heating and hot water, Jan 2008年1月 - 2010年12月, 72,664英镑, 项目第二负责人,参与人数 - 3 人

3.主要成果(请列出10篇以内代表性论著,包括名称、发表载体、日期、共同创作的排序;或10项以内专利,包括名称、授权国家、保护期;或负责经营管理所作出的决策项目及执行情况;或创业项目的现状等)

在此仅选择10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其中9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及对论文负责任及起主要作用的作者- 附有‘*’)

(1)Changhong Zhan, X Zhao*, Stefan Smith, S. B. Riffat, Numerical Study of a M-cycle Cross-Flow Heat Exchanger for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xxx (2010) 1-12

(2)X Zhao*, Z Wang, Q Tang,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 novel loop heat pipe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for use in Beijing, China,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30 (2010) 2526-2536

(3)X Zhao*, X Zhang, S. B. Riffat, X Su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a novel PV/e roof module for heat pump operation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52 (2011) 603–614

(4)S. Liu , X. Zhao*, S. Riffat, and Y. Yua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a Liquid Desiccant Filmed Cellulose Fibre Heat and Mass Exchang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 33 (2009) 1076 – 1088

(5)X. Zhao*, Shuang Yang, Zhiyin Duan, Saffa B. Riffat, Feasibility study of a novel dew poi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China building application,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4 (2009) 1990–1999

(6)X. Zhao*, J.M. Li, S. B. Riffat, Numerical study of a novel counter-flow heat and mass exchanger for dew point evaporative cooling,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8(2008) 1942-1951

(7)X. Zhao*, Shuli liu, Saffa Riffat, Comparative study of heat ans mass exchanging materials for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3(2008) 1902-1911

(8)S.B. Riffat, X. Zhao*,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mop-fan air cleaning system for building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2 (2007) 3241–3252

(9)S. B. Riffat*, X. Zhao, P Doherty,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mini’ gravitational and ‘micro’ gravitational heat pipe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2(2002) 1047-1068

(10)S. B. Riffat, X. Zhao*, Developing an Theoret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Thin Membrane Heat-Pipe Solar Collector,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5 (2005) 899 –915

来粤工作设想:

(一)总体思路

申请人及其团队将着眼于国家及广东省的重大战略需求, 依托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及交通工程学院开展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能效技术及低碳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及经验,申请者将利用广东省资助经费及广东工业大学配套资金立即开展几个极具市场前景的研究课题,包括 (1) 生态(极低能耗)建筑空调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2) 光电、热电一体化的太阳能光伏板材及其冷却技术的研究;(3)太阳能在建筑中的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4)相变材料在建筑中的高效能利用技术的研究;(5)微波及超声波低能空气除湿技术的研究。在开展这些研究的过程中,申请者将组织一个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建设一个国际一流水准的实验室、并召收若干博士生参与项目工作。与此同时,申请者将组织人员申请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包括973、自然科学基金、12-5攻关项目、及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与广东及国内外相关企业迅速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以期尽快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格局。申请者预计这些研究成果可在3-5年内可全面实现产业化,在未来10年内为广东及全国经济贡献20-30亿的产值。申请者同时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而将会产生多篇SCI论文, 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申请人是国际知名的低碳技术专家,参与并主持了多项由欧盟及英国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 并获得了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其中一些成果正在开始转化为生产力。申请人在加入广东工业大学后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力争在近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若干重大突破、并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申请人在国际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现担任若干国际箸名杂志的编委或主要论文评审人、若干研究基金会的评审专家、以及许多重大国际会议的主持人、技术委员会成员或受邀的主题发言人。申请人将利用其在国际上的优势提高广东工业大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及学术水准。相信在较短的时间内会使广东工业大学在学术地位上有大的提升。

(二)工作形式

申请人拟利用广东工业大学现有人才及物质资源,并结合其在国外的资源,来开展研究、实验室建设、科研申请及学生培养等工作。申请人在国外的3个博士生及2个博士后(均为中国国藉)将协助开展工作。申请人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国内工作。在国外期间,申请人将通过网络及电话等方式指导工作。同时派博士生及博士后前往广东工业大学,这样去保证工作持续、高效地进展。

(三)工作目标及预期贡献

在未来的三年内,申请者将予期达到如下目标

(1)组建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团队;

(2)建设一个一流水准的实验室;

(3)申报5-10个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包括973、自然科学基金、12-5攻关项目、及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4)获得科研经费2000万以上

(5)初步取得享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3项

(6)与企业发展横向合作关系,取得约500万横向经费

(7)培养博士生5-10名(在读)

(8)发表SCI论文10篇以上

(9)准备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10) 准备3年以后以适当的方式长期在广东工作。

(四) 现有基础及团队

申请人的国外团队包括:马小丽博士(高级研究员)、段之颖(研究员)、崔艳奇(在读博士)、张行星(在读博士)、张兴惠(在读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的团队成员主要有:邓军教授(博士)、杨晚生副教授(在读博士)、刘丽孺副教授(博士)、李志生副教授(博士)、王晓霞讲师(博士)等。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建筑节能及建筑热环境领域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检测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利用技术、建筑冷热电联供系统、建筑隔热节能材料、建筑墙体及屋面隔热技术研究、建筑室内外热环境舒适性研究等领域,这些课题的研究为与引进赵教授的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广东工业大学团队成员的研究课题方向与赵教授的研究方向及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吻合,为有效提升研究成员的学术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这些研究成员将在申请人的协调指导下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充分利用所建立的实验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拓展学术研究内容、扩展学术研究平台、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广东工业大学具有良好的实验研究设施及较全面的研究队伍。具有良好的土木一级学科建设平台,将国内外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将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相信这一团队可胜任给予的工作任务,并达到预期的目标。